找回密码

七曜境界

查看: 1531|回复: 2
收起左侧

【转载】火遍游戏界的“吃鸡”,起源于当年这部奇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0 21: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你的七曜账号,畅玩更多好玩的同人游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人点评:这红遍大江南北的“大逃杀”游戏居然也有它的原型电影和书籍啊!而且还有很多类似的衍生作品,连本人都不知道,各位!你们对这篇新闻提到的上述“大逃杀”早期作品有看过的吗?

此贴来源:IT之家

  提起“大逃杀”,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在2018年的现在,大部分人的回答肯定都是由PUBG开发、在国内常被称作“吃鸡”的《绝地求生:大逃杀》。这个游戏在去年可谓火爆全球,2017年3月23日在Steam上推出体验版后,3天内即进账超过1100万美刀。到体验版推出的第二周,游戏在Steam上的销量便突破100万套。上线不到半年,实时在线人数达到130万,击败《Dota 2》,创下Steam史上实时在线人数最多的纪录。“吃鸡”在去年是名副其实的风头无两。
  同样的问题,要是放到2017年之前,得到的答案十有八九会是电影《大逃杀》(原名《バトル・ロワイヤル》,英文名《Battle Royale》)。这部由日本著名导演深作欣二执导,藤原龙也、前田亚季、栗山千明等主演,知名导演北野武参演的电影,2000年年末在日本上映后引起了话题,创下31.1亿日元的票房佳绩。

▲《大逃杀》上映10年后,换装3D推出了十周年纪念版

  电影《大逃杀》的影响力不止局限在日本,更向海外辐射。2001年,影片以《生存游戏》为名,参展台湾金马国际影展,获当届观众票选第二名。影片受到欧美B级片爱好者好评,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就曾表示,《大逃杀》是他最喜爱的电影之一。栗山千明因为《大逃杀》而被昆汀注意,之后参演了《杀死比尔》,声名大噪。

▲过目不忘……

  电影版《大逃杀》的名气和影响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很多人以为它是“大逃杀”概念的源头。这当然并不正确,实际上,电影《大逃杀》改编自同名小说。换言之,小说《大逃杀》才是一切真正的源起,“大逃杀”概念的滥觞。

一部奇书
  小说《大逃杀》的作者高见广春,原名高见宏志,1969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毕业于大阪大学文学部,曾在报社任职。《大逃杀》是他的小说处女作,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作品。

▲《大逃杀》小说作者高见广春

  说《大逃杀》小说是一部“奇书”完全不为过。
  高见广春在1996年开始《大逃杀》小说的创作。书成后先投某推理小说新人奖评选,没得奖;修改润饰后再投角川主办的第五届日本恐怖小说奖,只获得入围资格。并不是小说本身不好,而是它耸人听闻的题材引致评委的反感,评委们宁愿让奖项悬空,也不愿将《大逃杀》评为佳作(大奖)。受此影响,主办方角川出版社也没有让这本书最终出版。
  高见广春的这部处女作几经波折,到1999年4月才终于得以在太田出版社出版。小说发售后大卖,也不出所料地引起社会热议,曾被称为上个世纪“最大的问题小说”。在《大逃杀》小说引发的热潮中,漫画家田口雅之马上将其改编为漫画,并凭借它咸鱼翻身,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个高峰。
  在日本大卖后,漫画版《大逃杀》被引进到中国台湾地区,取名为《生存游戏》。当然,这部漫画在引发阅读热潮后也引发了争议,漫画在台湾地区的命运可能还更艰苦一些——由于被认为内容太过血腥暴力,它屡次被教育界和保守人士点名炮轰,言论风暴扩大后,波及到了引进漫画的出版社,甚至波及到了台湾地区漫画作品的审查制度上。

▲火爆却风波不断的漫画版

  风波越来越大,一地鸡毛的混乱之中,漫画《生存游戏》先是在台湾地区停售,其后引进这部漫画的长鸿出版社迫于压力,决定将已出版到第10卷的漫画全部回收下架,往后不再出版。因销量不佳而被腰斩的漫画常有,但《生存游戏》却是因为造成社会热议而被出版社忍痛腰斩的,实属罕见。

▲网络上至今仍能找到当时的相关报道

  《大逃杀》的改编电影日子也不算好过,比起值得夸耀的票房成绩,《大逃杀》电影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它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电影还未上映,就因为剧本题材问题,造成主创人员必须前往国会接受议员质询,开日本之先河。即使这样,电影也一度差点就被禁映,靠着相关人士的极力奔走,才让当局把影片的观影年龄限制从18岁以上修改到15岁以上。好不容易争取到年龄限制的放宽后,日本文部科学省还特别表示,将会派专人前往电影院查验观众证件。这架势,简直把这电影视作什么洪水猛兽。
  舆论炮轰,禁映风波,漫画下架,为什么一再引发社会忧虑、屡屡挑动保守派和卫道士敏感神经的,偏偏是《大逃杀》?
  这不应简单地归咎于日本人的少见多怪。剔除原作中直白详尽的暴力描写,若有似无的政治隐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小说中未成年人自相残杀的猎奇主题。想象一下,一班身着校服的初中生,某天在班主任老师的一声号令下,忽然开始互相残杀。初中生们争相把子弹打进同学身体里,用砍刀把同学的脸劈成两片……如此直到最后一人。这已经超出了通常意义上“校园暴力”的范畴,成年人们的顾虑和不安仅从这样的情节简介中也能让人体会到一二。

Battle Royale
  《大逃杀》小说的情节很简单。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大东亚共和国”的虚构国家。在这个实行锁国政策的封闭国家里,有一项通称“计划”的特殊政策:每年随机从全国的中学三年级生中挑选50个对象班级实施,让对象班级的学生彼此战斗,直到剩下最后一人。主角所在的香川县成岩町立成岩中学三年B班,倒霉地被“计划”选上,全班学生在毕业旅游途中被带到一座孤岛上。接下来,残酷的“游戏”开始了……

▲三年B班学生们自相残杀的小岛地图

  和线性的剧情大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对“游戏”过程的描述堪称巨细无遗,笔墨聚焦在学生们的互相对抗中。最终的结果,就是把一个具有悲剧内核的故事,写出了《灌篮高手》《足球小将》等体育漫画才有的紧张刺激和热血澎湃。
  这种独特的娱乐性和竞技感是《大逃杀》的一大魅力所在,而这个特点在书名中便有所体现。小说原名“バトル・ロワイヤル”,是以日文假名写就的“Battle Royale”。所谓的Battle Royale,本意是指美国职业摔角(WWE)中的一种比赛形式。和一般摔角比赛的一对一或两两互拼不同,Battle Royale中会有一大群人在擂台上乱打,互相淘汰至擂台上剩下一个人,这人就是冠军。

▲大概就是如此……

  不难看出摔角中的Battle Royale和《大逃杀》故事的关联性。高见广春曾在访谈中表示,自己的确爱看职业摔角,他显然是从职业摔角的Battle Royale比赛中受到了启发,创作出自己的小说。在他的故事中,方正平整的擂台变成了地形复杂的孤岛,肌肉块垒的摔角手变成了未出校园的中学生,更多的参与人数、更开放的规则,最终汇成一场更盛大也更酷烈的比赛,一场异质的Battle Royale。
  说回小说。高见广春在写作中使用了POV手法——要是你看过《冰与火之歌》,你一定知道我在说什么——以轮流交换主体人物的第三人称视点进行叙事,从而推动故事的进展。在《大逃杀》中充当视点人物的是参加“游戏”的各位选手——成岩中学三年B班的倒霉学生们,他们在“游戏”中的每个重要行动,胜败的每个关键点,全都通过作者高超而洗练的笔力呈现在读者眼前。
  读《大逃杀》如观电竞。高见广春就像一个高明的观察者(OB),镜头始终紧跟地图上战斗最激烈的区域,让你看清每一次击杀。透过文字,让读者始终能在近距离“看”到这场死亡竞赛中不同选手各自的思考、策略和行动。出色的情节编排和悬念设置,保证了整场比赛从头到尾节奏紧凑、绝无冷场,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打斗戏一场接一场,胜负的悬念一直保持到最后一刻。

▲大概又是如此……

  抛开善恶的价值判断不论,当读者认真投入进去,会发现这场同班同学自相残杀的比赛堪称高潮迭起。故事中的角色奋发求胜,为了击败敌人而拼尽全力的身影,具有振奋人心的魅力。在这场勇气、头脑、技艺的全方位较量里,差劲的选手因采取错误的行动早早退场,精明谨慎的选手则步步为营,最厉害的选手全场神操作不断,让人忍不住想双击666。

ALLSTAR
  高见广春设计的规则简明且完善,但这最多只能让游戏“可以玩”,却无法确保观赏性。这怎么办呢?为了不让自己精心设计的这场Battle Royale沦为菜鸡互啄,高见广春的办法是安排一群实力远超同侪的“种子选手”。
  这些强手们虽然顶着中学生的背景设定,实际表现却远超大多数成年人。他们堪称“超级中学生”,把“游戏”的竞技水平和激烈程度拔高了一大截。他们是“大逃杀”赛场上的乔丹、梅西和“老虎”伍兹,凭一己之力便足以左右整场比赛的进程,是名副其实的“明星选手”。
  以主角七原秋也为例。他运动神经过人,小学时期就被称为“天才游击手”,是少棒联盟主力,人送外号“WILD SEVEN”。升上中学(初中)之后没再打棒球,而是玩起了摇滚乐,自称“成岩中学摇滚巨星”,留一头布鲁斯·史宾斯汀式的波浪卷发,帅气逼人。自小学起就没少收女孩子的情书,到了习以为常的程度,班上至少有6名女生喜欢他或对他有好感,是个会让FFF团大呼“该杀”的人生赢家。

▲摇滚歌星布鲁斯·史宾斯汀

  不仅仅是人设耀眼,他的实战表现同样不俗。在这场“大逃杀”之中,他不仅几度展现优秀的运动能力和判断力,还有身中数枪依然能跑能跳的强悍体质,空中接投手榴弹的骚操作更是令人惊叹。
  七原秋也作为主角虽然猛,但还不是最猛的一个。其他诸如篮球社的天才后卫三村信史、武术精湛的杉村弘树、二度参赛的川田章吾、可怕又可怜的魔女相马光子,每一个都不比他差,更别说还有一个厉害得像是T-1000型终结者、单枪匹马杀掉近三分一同学的桐山和雄了。

▲电影版的桐山和雄其实和小说人设相差颇远

  作为故事的缔造者,高见广春是偏心的。他赋予笔下这些主要角色们如此高强的实力。在他们表现出的超群实力面前,其他同学往往沦为背景板,超级学生间的强强碰撞为观众们呈上了一场场肾上腺素飙升的精彩好戏。
  高见广春也是残忍的。他谋篇布局,以精巧的构思和凝炼的笔力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角色——然后又把他们逐一“杀死”,让他们所作的种种努力全部化为泡影。在故事当中,这些中学生们竭尽全力求生求胜,仿佛反抗宿命的英雄,正因如此,他们的失败又有着古希腊式的悲壮感,呈现出了别具一格的暴力美学。

新的风暴已经出现
  在一片喊打喊杀之中,“大逃杀”从未远去。高见广春创作的这一主题随着电影版飘洋过海,像蒲公英种子般飘散开去,融合进通俗流行文化的大河之中,折射出丰富的可能性,并默默等待着茁壮成长的时刻。当它和射击游戏融合,则终于化作席卷电子游戏界的风暴。2017年,“大逃杀”以野火燎原的态势风靡全球,无数玩家舞动着手柄和鼠标参与其中,就为了看到一句“大吉大利,晚上吃鸡”。
  这股风暴远未到止息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游戏宣布加入“大逃杀”模式,其中不乏历史悠久、粉丝众多的老牌系列。时至今日,可以说“大逃杀”已成为市场上一个新兴的品类,电子游戏历史上的一种新类型。

▲《饥饿游戏》等热门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大逃杀”的影子


▲很多我们熟悉的游戏也纷纷开始“吃鸡”

  高见广春大概不会料到,十多年前自己在小说里创造的这一主题,会有一天成为游戏界的潮流。这或许并不是偶然。他设计的规则足够简明和完善,天然地适合改编成游戏,很早就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小说出版不久,就有人将它改编为RPG式的网页游戏,并曾在小范围内流行。

▲这样的“大逃杀”你玩过吗?

  同班同学互相残杀的戏码永远不应在现实中上演,但激烈的生存游戏却不妨在电子游戏的世界里来得再猛烈一点。高见广春创造的这一题材,在十多年后开枝散叶,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在和射击游戏结合并取得成功后,“大逃杀”也被用来和MOBA结合,在未来,它或许还会和其他游戏类型结合。“大逃杀”已经在电子游戏的世界里证明了自己,接下来它还能走多远,真是个有趣的问题。
  文章转载自触乐网《火遍游戏界的“吃鸡”,起源于当年这部奇书》,作者:BattleOO。

发表于 2018-7-11 20: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炸弹人...乱斗模式...
发表于 2018-7-12 06: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电影好像看过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七曜境界

Copyright © 2001-2013 Adminbuy.Cn.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模板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